【作者簡介】張延清(華青道爾杰),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張仁增昂姆,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
【摘要】2020至2021年,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在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札達縣皮央村的考古調查工作中,意外發現了一處古格時期的藏經洞,出土了一批罕見的珍貴文獻。這批文獻體量巨大,總數為8萬6千多張,計17萬多葉。經過前期研究,調查組發現這批文獻是修正、補充藏文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的珍貴資料,與敦煌藏經洞出土古藏文文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與吐蕃敦煌抄經流程一脈相承;這批珍貴文獻對研究古格歷史,特別是藏傳佛教歷史有著彌足珍貴的文獻價值。古格藏經洞出土元代中央政府下發給古格的詔令抄件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可或缺的珍貴文獻,再一次用文獻資料證實了西藏地方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一史實。
【關鍵詞】古格藏經洞;最新發現;文獻;大藏經
一、前言
西藏自治區札達縣皮央村、東嘎村位于札達縣城以北65公里處,皮央——東嘎遺址由東嘎扎西曲林寺遺址和皮央石窟群組成,遺址規模巨大,分為石窟遺跡、石窟壁畫、佛寺與建筑遺跡、佛塔遺跡、出土及采集遺物、墓葬、居住遺址、巖畫等。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西藏自治區文物事業管理局于1997年組成聯合考察隊,由四川大學考古系霍巍、李永憲教授帶隊,對皮央——東嘎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并發表了題為《西藏札達縣皮央——東嘎遺址1997年調查與發掘》報告。根據該調查報告,皮央——東嘎遺址存留的石窟總數將近千座,包括禮佛窟、禪窟、僧房窟、倉庫窟、廚房窟等各種類型的石窟。禮佛窟內繪有壁畫,內容有佛、菩薩、飛天、比丘、供養人像、佛傳故事、禮佛圖、說法圖、密宗曼荼羅、動物、植物、裝飾圖案。
意大利藏學家羅伯特·維達利先生(Roberto Vitali)根據古格高僧阿旺扎巴所著《古格普蘭王國史》,對西藏西部古格王系史、宗教史作了深入研究,據《古格普蘭王國史》所提供的線索,皮央、東嘎曾是古格王室舉行婚姻慶典、加冕等重大活動的主要場所,特別是在古格王室引進基督教,進而引起王室分裂時期還一度成為與“札布讓”(王宮所在地)相對峙的主要宗教、政治中心。
綜合前人研究、考古調查資料及對最新發現古格藏經洞出土文獻的初步整理,皮央、東嘎曾一度是王國都城“札布讓”之外集宗教、政治、文化、軍事、商貿為一體的“陪都”,也是“西藏吐蕃王朝之后振興佛教、抵御外敵的要沖,同時也是藏傳佛教與相鄰地區佛教文化的交流融匯之所”??梢韵胍?,雄踞西部的吐蕃王室后裔在皮央、東嘎一帶大力興佛的種種舉措,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宗教活動。
在前期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及西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組隊分別于2020年、2021年,對皮央村西山頭杜康佛殿所藏古格文獻進行了前期調查,意外發現了一處古格時期的藏經洞,出土了一批罕見的珍貴文獻,這批梵夾裝經書總數為8萬6千多張,超過17萬葉。經過前期研究,這批文獻來自10世紀末至16世紀,但大部分文獻古藏文書寫及語法特點明顯,為古格時期,也即10世紀末至11世紀作品。調查組發現這些珍貴文獻對研究古格歷史,特別是藏傳佛教歷史有著彌足珍貴的文獻價值。相信這批文獻的公布和后續研究成果的陸續發表,對西藏問題研究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
二、古格藏經洞及其文獻收藏地皮央村杜康佛殿概況
札達縣皮央村杜康佛殿所藏古格時期古藏文文獻,出土于古格藏經洞。古格藏經洞位于皮央村西側佛寺建筑杜康大殿西側珠穆山(????????),二者直線距離約500米。古格藏經洞坐北向南,呈南北向,洞口較小,寬63厘米、高55厘米,洞窟內部較為寬大,從洞口至北壁長4.4米,東西壁之間寬3.26—3.63米,洞內高度為1.78米。平面面積約為13平方米的藏經洞內曾經集中碼放著古格時期的古藏文文獻,高度在1.6米左右。佛殿位于皮央村西山頭。大殿坐西向東,內部南、西、北三面背靠墻壁立有藏經柜,內部收藏有藏經洞出土所有文獻。2003年,札達縣文物局組織皮央村、東嘎村村民,將這批文獻搬運至藏經洞東側杜康大殿至今。
杜康佛殿收藏的古格文獻被分為270個經卷包,經葉均為梵夾裝,雙面書寫,每包經卷數目不等,在200—500張之間;經葉總數為8萬多張,計17萬多葉。經過考察隊的前期工作,發現這批文獻主要為佛經,還有一批社會文書。其中,佛經幾乎涵蓋了《甘珠爾》的全部內容,毫不夸張地說,這些文獻基本上就是一部手寫版的《甘珠爾》。
三、古格藏經洞出土文獻是修正、補充《甘珠爾》的珍貴資料
1.《甘珠爾》闕載佛經
(1)《大乘稻稈經》吐蕃高僧法成在敦煌弘法譯經時,《大乘稻稈經》是大師在敦煌主講的佛經之一?!洞蟪说径捊洝分v述彌勒菩薩應舍利弗之請問,宣說因緣生法有內外二種,并藉稻稈由種生芽,由芽生葉,乃至由花生實之事,比喻十二因緣之生起次第。
敦煌藏經洞出土古藏文法藏P.T.0092、P.T.0115、P.T.0553、P.T.0554、P.T.2105;英藏IOL.Tib.J.VOL.12、19;敦煌市博物館藏Db.T.0312均為《大乘稻稈經》及其注疏本,可見古藏文《大乘稻稈經》在敦煌一帶的廣泛傳承。根據法成大師的宣講內容,集有漢文《大乘稻芊經隨聽疏》(亦稱《大乘稻芊經隨聽手鏡記》),此經疏受到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的高度評價。陳先生在《〈大乘稻芊經隨聽疏〉跋》一文中認為:“稻芊經隨聽疏博大而精審,非此土尋常經疏可及?!边M而高度評價法成大師,認為“夫成公之于吐蕃,亦猶慈恩之于震旦”。
漢文《大乘稻稈經》,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冊(No.712 [Nos.708-711]),譯者未載。由于法成大師長期在敦煌主講此經,學界普遍認為很可能就是法成大師譯出,但令人遺憾的是這部佛經反而在藏文大藏經中闕載,只在《丹珠爾》收錄了3本注疏本:1.龍樹菩薩所作《圣稻稈頌》(?????????????????????????????????????)(收入《丹珠爾》第65冊第774—782頁);2.龍樹菩薩所作、由譯師貝則(??????????)的譯經團隊翻譯、審定的《圣大乘稻芊經廣說》(???????????????????????????????????????????????????????????????)(收在《丹珠爾》第65冊第783—881頁);3.由蓮花戒大師所作《圣稻芊經廣釋》(?????????????????????????????????????????????)(收在《丹珠爾》第67冊第380—426頁)。
從目前掌握的材料來看,英藏IOL.Tib.J.VOL.12號為《大乘稻稈經》殘卷,梵夾裝,首題(圖4)為:
??????????????????????????????????????????????????????????????????????????????????????????????????????????????????????——梵文曰:圣大乘稻芊經;藏文曰:圣大乘稻芊經。
圖4英藏IOL.Tib.J.VOL.12號《大乘稻稈經》首頁圖片(采自《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獻》第2冊第197頁)
此卷號所收《大乘稻芊經》葉碼為:? ????????????????????????——第2函第15—32頁,共18葉,計36頁,經文并不完整。
法藏P.T.0115號收有《大乘稻芊經》結尾部分(圖5),尾題為:
??????????????????????????????????????????????????????????????????????????——藏語曰:大乘稻芊經終了。
圖5法藏P.T.0115局部(采自《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藏文文獻》第3冊第226頁)
敦煌藏經洞出土古藏文《大乘稻芊經》并不完整,這為整理出一部完整的藏文《大乘稻芊經》留下缺憾,但令人欣喜的是古格藏經洞出土有《大乘稻芊經》,其尾題(圖6、7)為:
???????????????????????????????????????????????????????????????????????——圣大乘稻芊經終了,一校。
圖6古格藏經洞PYDK103-0107《大乘稻芊經》
圖7古格藏經洞PYDK103-0107《大乘稻芊經》局部
我們相信,通過對敦煌藏經洞和古格藏經洞出土兩種版本古藏文《大乘稻芊經》相互對勘和補充,拿出一部完整的藏文《大乘稻芊經》,進而與漢文大藏經進行跨語種???、比對,有望解決《大乘稻芊經》的翻譯等一系列問題,為藏文大藏經《甘珠爾》補充新內容,也為漢藏文化交流、藏傳佛教中國化增添新資料。
(2)《五事經》 (????????)古格藏經洞PYDK046-378V為《五事經》(圖8、9),其尾題錄文、翻譯如下:
????????????????????????????????????????????????????????????????????????????????????????????????????????????????????????????——五事經終了,印度大師孜那迷札、大校閱譯師沙彌智軍翻譯、校閱并審定。
此經是由譯師智軍團隊所譯,但藏文大藏經闕載。將此經進行完整整理,也可為《甘珠爾》增添新內容。
圖8古格藏經洞PYDK046-378V 《五事經》
圖9古格藏經洞PYDK046-378V 《五事經》局部
(3)《圣依止增上意樂品大乘經》 PYDK058-049為古格藏經洞出土文獻《圣依止增上意樂品大乘經》,其尾題為:
??????????????????????????????????????????????????????????????????????——圣依止增上意樂品大乘經終了。
此經在《甘珠爾》闕載,只是在第106冊《甘珠爾各印本目錄匯編》(?????????????????????????????????????????)第13頁載有經名:
???????????????????????????????????????????——圣依止增上意樂品大乘經。
(4)《隨念佛三昧海大乘經》古格PYDK078-286為《隨念佛三昧海大乘經》,載有此經第二卷末尾及第三卷開頭經文:
尾題:?????????????????????????????????????????????——隨念名號品第三。
首題:???????????????????????????????????????????????????????????????????????????????????????????????——隨念佛三昧海大乘經第二卷。
《隨念佛三昧海大乘經》不載于藏文大藏經,也不載于《藏漢對照西藏大藏經總目錄》。
2.《甘珠爾》闕載譯經題記
(1)《長爪梵志請問經》古格藏經洞PYDK038-358為《長爪梵志請問經》,尾題錄文如下:
??????????????????????????????????????????????????????????????????????????????????????????????????????????????????????????????????????????????????????????????????——長爪梵志請問經終了;印度大師蘇陵陀菩提及大校閱譯師沙彌智軍等翻譯、校閱后審定。
此經載于《甘珠爾·經部》第74冊第996—1000頁,二者內容相符;但此經葉所載譯經題記《甘珠爾》不載。
(2)《大乘百福相經》古格藏經洞PYDK099-011為《大乘百福相經》,尾題為:
?????????????????????????????????????????????????????????????????????????????????????????????????????????????????????????????????????????????????????????????????????????——圣文殊師利所問經,終了。印度大師般若迦伐摩、大校閱譯師智軍翻譯、校閱并審定。
此經葉所抄《大乘百福相經》載于《甘珠爾·經部》第60冊第11—12頁,此經葉的珍貴之處在于記錄了此經的翻譯、審定人員,而這在《甘珠爾》中闕載。
(3)《佛說阿彌陀經》古格藏經洞PYDK041-018為《佛說阿彌陀經》,尾題為:
???????????????????????????????????????????????????????????????????????????????????????????????????????????????????????????????????????????????????????????????????????????????????????????????????——佛說阿彌陀經終了,印度法師孜那迷札、多那釋羅,大校閱譯師比丘智軍等翻譯、校閱后審定。
此經葉所載譯經題記與《甘珠爾》所載譯經題記有所不同,此經葉所載為3人:孜那迷札、多那釋羅、大校閱譯師比丘智軍,而《甘珠爾》闕載印度譯師孜那迷札。
四、古格藏經洞出土文獻與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的密切關系
1.絲路敦煌流傳的佛經在古格繼續傳抄
(1)《金光明經》 《金光明經》是印度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經中稱此經為“諸經之王”。此經以護國、護世為主旨,力推人王在此經流布中的重要作用,也承諾四天王等天龍八部會全力佑護人王治世,保天下太平,大地沃壤,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經中宣揚持頌本經能夠帶來神奇的護國利民功德,被視為護國之經。在尼泊爾,此經自古以來被視為九部大經之一,并發現了此經的原始梵本。在日本,此經自7世紀開始就被列為“鎮護國家三經”之一?!督鸸饷鹘洝芬惨蚱洹吧窳Α痹诮z綢之路上廣為傳播,成為中古時期絲綢之路上流傳最廣的五部佛經之一。
根據梵文母本,《金光明最勝王經》被智軍團隊翻譯為藏文,由于深受吐蕃王室推崇,進而在全譯本的基礎上,修訂出簡縮本。受此影響,全譯本和簡縮本在敦煌被廣泛傳抄,法藏P.T.0501、P.T.0502、P.T.0509以及英藏IOL.Tib.J.VOL.17均為法成譯本敦煌古抄本;法藏P.T.057D、P.T.057E、P.T.057P、 P.T.059B、P.T.507B、P.T.507C、P.T.508、P.T.510均為智軍全譯本敦煌古抄本;英藏IOL.Tib.J.VOL.31、44為智軍簡縮本敦煌古抄本。敦煌藏經洞出土、廣泛傳抄于唐蕃古道和絲綢之路的古藏文《金光明妙法最勝諸經王》,較之絲綢之路廣泛流行的10卷31品漢文義凈本,智軍全譯本只有10卷29品,二者相較,卷、品名稱與順序完全對應,唯有第十卷末尾2品,即“大辯才天女贊嘆品”和“付囑品”,智軍譯本未載,這可能是法成大師利用義凈漢譯本重新藏譯《金光明最勝王經》的動因,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吐蕃時期對絲路文明的傳播所做的歷史性貢獻,也是藏傳佛教中國化的珍貴資料。
在絲綢之路、唐蕃古道廣泛傳抄的《金光明最勝王經》也有古格抄本,古格藏經洞出土PYDK046-015號為法成大師所譯《金光明最勝王經·舍身品》古格抄本(圖10、11),品題錄文如下:
???????????????????????????????????????????????????????????????????????????????????????????????????????——金光明最勝王經·舍身品第二十六。
圖10古格藏經洞PYDK046-015《金光明最勝王經》
圖11古格藏經洞PYDK046-015《金光明最勝王經》局部
古格藏經洞出土文獻中還有智軍所譯《金光明妙法最勝諸經王》,PYDK046-079號即《金光明妙法最勝諸經王·夢見金鼓懺悔品》(圖12、13),品題錄文如下:
??????????????????????????????????????????????????????????????????????????????????——金光明妙法最勝諸經王·夢見金鼓懺悔品第四。
圖12古格藏經洞PYDK046-079《金光明妙法最勝諸經王》
圖13古格藏經洞PYDK046-079《金光明妙法最勝諸經王》局部
(2)《牛角山授記》收入藏文《甘珠爾》的《牛角山授記》是研究古代于闐歷史及佛教傳播的重要史料,法藏P.T.953、P.T.961即《牛角山授記》敦煌抄本殘片,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北大D055號卷子背面也載有《牛角山授記》。這部佛經不僅在絲路敦煌廣泛傳抄,而且沿唐蕃古道傳入阿里。古格藏經洞出土PYDK107-186就是《牛角山授記》古格抄本(圖14、15),首題錄文如下:
?????????????????????????????????????????????????????????????????????????????????????????????????????????????????????????????????????????????????????????——梵語曰:牛角山授記;藏語曰:牛角山授記,一卷。
圖14古格藏經洞PYDK107-186《牛角山授記》
圖15古格藏經洞PYDK107-186《牛角山授記》局部
2.和敦煌藏經洞如出一轍的??背绦?/p>
敦煌是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主要場域之一,吐蕃曾派遣大批以法成為代表的高僧遠赴敦煌,吐蕃高僧將中原及西域先進文化和文明成果翻譯成藏文,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了吐蕃地區,從而促進了各地各民族文化間的交流。吐蕃政權在敦煌進行了大規模的弘佛運動,這里集中了一大批佛經翻譯家和各民族的寫經生翻譯和抄寫大量佛經。盡管人數眾多,民族各異,社會成分復雜,但由于受統治階層的大力支持,這項工程組織得力,分工細密,既保證了經卷數量,又保證了經卷的書寫質量。佛經從抄寫到校對有一套嚴格的篩選程序,如此一來就產生了很多報廢經葉,佛經一旦被認定為報廢經葉,就要在經葉上面作出標記,以免和合格經葉混淆。在眾多流程中,將不合格經葉剪邊是主要的操作程序之一,如圖16所示。敦煌市博物館藏Db.T.0391號是一張報廢經葉,為了與合格經葉加以區分,除了用朱筆畫圈標記,還將經葉左右兩側烏絲欄外的空白邊沿剪去,進而從右下方邊沿開剪,直至右孔處,從而給人一種直觀的認識。
圖16敦煌市博物館藏Db.T.0391號報廢經葉
而敦煌的這種操作規范,被古格抄經生所沿襲,如古格藏經洞出土PYDK239-155是一張報廢經葉(圖17),為了與正規經葉區分,將經葉的周邊空白邊沿全部剪去,以示區別。
圖17古格藏經洞PYDK239-155報廢經葉
除了從外觀上作一些醒目的標記,敦煌的大部分報廢經葉上面還有文字標記,如敦煌市博物館藏Db.T.0414是一張報廢經葉(圖18),經葉右側邊沿空白處作了標記:??——廢葉,提醒裝訂者注意。
這種操作在古格藏經洞出土經葉上也有反映,如古格藏經洞出土PYDK239-051號經葉(圖19)為報廢經葉,校對人員在經葉正面左側烏絲欄外空白邊沿處用黑筆作了標記(圖20):??????——廢葉。為了提醒裝訂者注意,經葉背面(圖21)又用朱筆標記:??????——廢葉,可見古格的佛經抄寫,沿襲了敦煌的抄經制度,有著嚴格的抄經程序。
圖18敦煌市博物館藏Db.T.0414號報廢經葉
圖19古格藏經洞PYDK239-051報廢經葉
圖20古格藏經洞PYDK239-051報廢經葉正面局部
圖21古格藏經洞PYDK239-051報廢經葉背面局部
五、元代中央政府下發給阿里的詔令抄件
古格藏經洞出土PYDK053-008號經文空白處記錄了元代中央政府下發給阿里的詔令抄件(圖22),經葉上面有法?。▓D23)和壓花?。▓D24),現將原文錄出:
???????????????????????????????????????????????????????????????????????????????????????????????????????????????????????????????????????????????????????????????????????????????????????
?????????????????????
譯文:
皇帝詔曰:曉諭違法諸大德:諸大德理應嚴守戒律,遵從上師,弘揚佛法,如有不遵者,將嚴懲不殆!欽此,愿吉祥!
圖22古格藏經洞PYDK053-008元代中央詔令抄件
圖23古格藏經洞PYDK053-008元代中央詔令抄件局部法印
圖24古格藏經洞PYDK053-008元代中央詔令抄件局部壓花印
這份抄件用第一手資料證明,元代中央政府的控制范圍已經到了阿里地區,也再次充分證明西藏地方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一事實。
六、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古格藏經洞出土文獻的前期整理,從大量報廢經葉及報廢批語的出現,我們可以認為皮央曾經是古格王朝的抄經中心。古格文獻體量巨大,幾乎涵蓋了藏文大藏經《甘珠爾》收錄的全部佛經,其中的一批經卷,在《甘珠爾》中闕載,屬絕版經文;還有一批佛經文獻,在大藏經《甘珠爾》中只有目錄,沒有經文;大藏經《甘珠爾》中的許多經卷,已無譯經題記,而在這批經卷中完整地保存有譯經題記,因此毫不夸張地說,這批佛經是《甘珠爾》的完整手寫版,是修正、補充《甘珠爾》的珍貴資料。古格藏經洞與敦煌藏經洞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敦煌藏經洞出土古藏文佛經文獻在古格繼續傳抄,如法成等譯經大師在敦煌所譯的佛經在阿里有抄寫;經卷抄寫中的報廢流程和敦煌佛經如出一轍。此外,我們在前期調查中,發現了元代中央政府下發給古格的詔令抄件及八思巴印,結合與敦煌如出一轍的報廢經葉處理流程,從而認為古格雖地處邊遠地區,但通過絲綢之路、唐蕃古道與中原王朝的聯系從來就沒有中斷過,這是藏傳佛教中國化的歷史印跡,也是當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對阿里古格藏經洞出土文獻的前期整理,我們認為對古格藏經洞所藏文獻的深入研究是揭開古格王朝歷史的一把鑰匙。
原文載于《中國藏學》2023年第3期
為便于閱讀,腳注從略
引文請以原刊為準,并注明出處。
China Tibetology
購書請掃碼進入中國藏學官方書店: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