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舉辦了一場關于茶文化的盛大展覽——“茶·世界——茶文化特展”,這次展覽匯集了國內外30余家考古文博單位的藏品,向我們展示了茶文化數千年來發展、普及的歷程,帶領觀眾體悟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豐富,以茶載道,闡釋崇尚和諧的“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東方哲學思想。
中國是茶的故鄉。在我國種茶、用茶的歷史近5000年。一千多年來,茶融入我國各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同民族的文化因素、風俗習慣也使茶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多樣。以茶為媒,交融互鑒,茶成為了承載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一張“名片”。
從展覽看歷代茶政實施
“貢茶”指古代各地進貢給朝廷的茶,始見于晉,唐代形成制度,貢茶地區由最初的安康等三郡,增加到十七州之多,其中以常州的陽羨茶、湖州的紫筍茶和雅州的蒙頂茶最為著名。唐大歷五年(770年)在顧渚山(位于今浙江省湖州市)設立貢茶院,專門采制供皇室御用的顧渚紫筍茶。貢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名品開發,促進了茶葉栽培、采造、包裝、貯存等技術的提高和進步。
圖為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新店鎮長春村茶馬司遺址
元代貢茶制度沿襲宋制,所貢仍以團茶、餅茶為主,但御茶園轉移到福建武夷山。明太祖廢除進貢團茶,一律以芽茶進貢,改變了自唐以來的貢茶面貌,并引發了飲茶方式的重大變化。此外,明代還恢復了元代中斷的茶馬互市政策,并在甘肅、四川分別設立了茶馬司。作為專門辦理茶馬互市的機構。
圖為明萬歷年間《兩院司道批允免茶租告示》
清代貢茶制度已十分成熟完備,貢茶種類達到了近百種,通過檔案中不同時期《各省督撫所進土物數目清單》的記載,可知各時期貢茶種類與數量均有所不同。清代貢茶制度在保障地方為宮廷提供茶葉的同時,也構建起中央與地方之間進行交流的一種政治途徑,從而使貢茶制度在這一時期有著較前朝更為深遠的政治內涵。
清代對茶馬法所帶來的馬匹需求量驟減,從康熙至雍正時期起,茶馬制度漸衰,至乾隆以后,茶馬制度逐漸廢止。晚清政局動蕩,對榷茶也產生了嚴重影響。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與各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使得中央失去了茶葉收購與生產的控制權,進而失去了對茶葉出口的掌控,榷茶制度就此基本消失。
從展覽看民族融合見證
在云南思茅(普洱)州普洱(寧洱)縣的那柯里村,區內遺存有一條鋪就于崇山峻嶺的石子大道——茶馬古道。由人工磨制的條石和礫石鋪成,石板上深達兩厘米的馬蹄印是古道的最好見證。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抗戰中后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川藏茶馬古道始于唐代,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后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4000余公里,已有1300多年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
歷代茶政的施行固然有其由盛至衰的客觀規律,但從茶葉產區到無茶之地,茶葉始終是茶馬古道上流通的重要物資之一。從無茶到有茶,經由茶路傳播、流轉,茶將廣袤大地上的各族人民連接交融在一起。如今,茶馬古道的經貿、貨運屬性逐漸褪去,但沿線豐富的歷史遺跡與民族文化,卻散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圖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藏馬鞍、馱架
而由茶馬古道衍生興起和不斷發展的茶馬貿易更是古代先人們踩出來的一條經濟文化大動脈。它指內地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的一種實物貿易,即用內地所產的茶葉換取周邊少數民族地區所產的馬、羊等畜產。同時,茶葉已成為周邊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生活必需品,而中原始終缺少優良的馬種,于是,茶馬貿易應運而生,并歷經宋、元、明、清各朝沿用不輟。在茶與馬的貿易中,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得以互通,不同地域的文化、風俗、宗教、科技得以交融。茶馬貿易不僅是經濟活動,更成為中華民族融合、統一的重要紐帶。
茶的傳入,豐富了游牧民族的營養結構。從高原到草原,茶與酥油、牛乳碰撞融合,演化出多樣的茶飲品種。至清代,奶茶在宮廷的風靡便是最好的見證。在清宮日常及各類筵宴慶典中,大都飲用奶茶,清宮奶茶的配料,大體包括牛乳、奶油、茶葉、鹽和水。其中,熬茶所用的牛乳是皇家放養奶牛所產的新鮮奶水,所用茶葉主要為黃茶、普洱茶、安化茶和鍋焙茶等,所用的水則是京郊玉泉山之山泉。宮中熬奶茶者皆為蒙古茶役,是從蒙古挑選來的熬制奶茶的熟手。熬制時將配料按一定比例炒制、熬煮,最終的成品奶茶味道醇香濃郁,營養豐富。清宮奶茶具有日常飲品和禮儀用度的雙重性質,其配套的奶茶器具也頗為講究。
多穆壺是蒙、藏、滿等民族盛裝奶茶或熬制酥油茶的器皿,多穆為藏語發音,即奶茶壺之意。其形制各異、材質有別,功用亦不相同。自康熙時期開始,清宮便制作有木質、琺瑯、漆器、瓷器等各種材質的多穆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粉彩八吉祥纏枝蓮紋多穆壺、銅胎掐絲琺瑯勾蓮紋多穆壺、紫漆描金纏枝蓮紋皮胎多穆壺等。精美的器具和醇香的奶茶一道構成了清代宮廷獨特的奶茶文化。
圖為清時期多穆壺
在駐足欣賞和矚目各類展品的同時,我深深感受到,無論在宮廷或民間,對飲茶的接受和需求,客觀上都增進了歷史上中國各地區、各民族、各階層的交往。飲茶器具、備茶方法的日漸趨同,是交流程度不斷深化的表現。從走馬邊陲至農耕沃野,由日常生活到國家典制,茶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演進的有力見證。
展覽有終,意味無窮。在“茶仙”的眼中,舉目見,便是乾隆手書千尺雪;在國人的心中,品茗時,感懷行商古道萬重山。本次故宮茶文化展覽將持續至11月30日。
(文章原載于中國西藏網,作者張子凌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