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書薦】張子凌:范久輝的詩酒天涯——評《喜馬拉雅深處——陳塘夏爾巴的生活和儀式》

發布時間:2023-07-30 21:13:00 | 來源:?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 作者:張子凌 | 責任編輯:


范久輝著《喜馬拉雅深處:陳塘夏爾巴的生活和儀式》,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2022年9月

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薩迦縣本波山下,有一座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薩迦寺。薩迦寺從宋開始興建,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作為薩迦派的主寺,全寺分為南北兩個群落。

在興建修筑薩迦南寺時,寺院的主要木材出自于當時一個偏僻而不見經傳的小地方——薩基塘。幾百年后,一群夏爾巴因打獵而發現了一塊風水寶地,之后遷徙定居于此,繁衍生息,并為其取名為陳巴塘(????????????),簡稱為陳塘(??????????),《西藏地名》一書對其作出恰如其分解釋:為引導壩、指引壩的意思。如今,陳塘通常被認為是“運輸之路”的意思,這樣就能與聲名顯赫的薩迦寺產生聯系,但對于陳塘的夏爾巴來說,他們并不需要這種牽強的關系。

受喜馬拉雅高峰巨壑的重重阻隔與頻仍的自然災害的影響,通往陳塘鎮的公路也命運多舛,一波三折。2013年10月31日扎墨公路的開通,讓墨脫倒成功摘下“中國最后不通公路的縣”的帽子,而陳塘則掛上了“中國最后一座陸路孤島”的名義。直到2017年1月4號,才有第一輛汽車開到陳塘鎮。多年以來,眾多的攝影家,人類學學者,背包客絡繹而至,有的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有的駐足良久,甚至一再徘徊。范久輝無疑屬于第二種。他的《喜馬拉雅深處——陳塘夏爾巴的生活和儀式》(以下簡稱《喜馬拉雅深處》)用獨有的筆觸,為讀者勾勒出一個雪域高原詩酒天涯的故事。

承載中華文明的是傳統的農耕,而農耕在黃河文明和雅魯藏布文明的濫觴中,都占據同樣重要的地位。每到七八月份,當關中平原的水稻成熟的時候,高原河谷的青稞也到了收獲的季節。在陳塘,飄香的雞爪谷和恰當比例的青稞混合起來,加上酒糟,添一些開水,盛在一個柱形的竹筒里,用竹管吸著喝。不經意間,一顆顆小米大小的“雞爪谷”往往會堵住吸管,發出“呲呲”的聲音,這便是夏爾巴人獨特的“頗羌”,也就是雞爪谷酒。

這種在西藏墨脫、察隅、錯那、波密、吉隆、林芝、定結、聶拉木等縣都有生長的雞爪谷,相傳原產于非洲。根據藏醫的說法,雞爪谷可以補中益氣,主治腸胃疾病。據說夏爾巴婦女生完小孩奶水不足的時候,可以喝雞爪谷酒,有很好的下奶作用;男人們整天在外勞作,回家之后深感疲憊無力,喝一桶雞爪谷酒后,全身就感覺輕松舒服多了。

在陳塘夏爾巴人家,每家幾乎都有幾個包著銅邊的酒桶,直徑約十幾厘米、高約二三十厘米,這就是裝酒的器具了。招待客人時,主人會取出幾根比筷子略粗的竹管,用開水洗干凈,再用木瓢舀起一些醪糟倒在酒桶里,就變成了酒和醪醩的混合物。接著,再往酒桶里倒開水,然后在桶邊抹上白色的干糌粑粉,將竹管插在酒桶里,往每個客人面前一放,主人就會示意客人“喝”酒。

在范久輝的行跡里,有一次,朋友給他端來一桶酒,撲鼻的香味讓嗜酒如命的他酒癮大發,便忘記了“規定動作”,馬上深吸了一口,沒有吸出,再用力一吸,一股強烈的鹽漬帶著濃酸并混著臭味的酒被吸到口中。這吸管不知上一次是什么時候使用的,之前剩余的酒在竹管中發酵,而男主人粗枝大葉,沒有清洗,被范久輝一口吸到嘴里。

在陳塘,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場合不得不提到酒。那就是夏爾巴人的婚禮。剛滿15歲的夏爾巴男孩,在父母的首肯下,委托能說會道的瑪巴、相布、途布及他的阿亞楠瑪提著一瓶白酒,帶上哈達到女方家進行一場稱為“阿讓覺就”的求婚儀式。這一瓶白酒便是最初的試探、羞澀和求愛,往往也會讓男孩對心儀的女孩忐忑不已。等到女孩家最終收下白酒,這婚禮的第一關才剛剛開始。

男孩和女孩雙方相處一段時間后,若感覺比較合適,就會舉行稱為“開古所瑪”的訂婚儀式,向外人宣示未婚夫妻的關系。他們會由瑪巴背著大桶“頗羌”作為訂婚酒,這一場狂歡便有雙方的至親出席。在訂婚后,男孩女孩就開始了試婚的下一個環節。

整個婚禮環節的第三場酒,便是喜酒了。夏爾巴人會從夏營地回到冬營地。大家聚在一起,共同祝福新人,這里還要拿出雞爪谷酒,為兩位新人送上最為誠摯的祝福。在婚禮上,大伙兒一邊飲酒,一邊聽著婚禮上的美好祝詞:

“思今拉德地——今天是一個吉祥的好日子,年、月、日都相合,天上的星星亮、太陽熱、月亮明亮都符合、天上的拉神潔凈干凈、地下的魯神也洗清凈,讓中界的人開開心心地喝酒吃肉。

思今拉德地——法輪般的天空普下甘露,蓮花般的大地上五谷長勢旺盛,四時八寶吉祥,世界和諧,遠離病痛災禍。

思今拉德地——男方的明沃(???????)會像紅色的鐵普巴一樣(把男方釘著),他將至死都守護著家庭,不會去蕃域、內地等地方(闖蕩)。

思今拉德地——樹上結出累累的果實,山中埋藏的寶貝顯露出來,在大海里,財富向上升騰。

思今拉德地——(今后,即使女方家像老虎一樣兇猛)他也將開開心心抓著老虎的尾巴,搖搖擺擺永不松手?!?/p>

“思今拉德地”(??????????????????),在夏爾巴人的語言中其實就是一個語氣詞,藏文詞典中并沒有關于這個詞的完整釋義,用現代漢語也很不好翻譯。我就此請教過范久輝,他說這詞常用在重要的場合或儀式上,為無意義的虛詞,也可以理解為語氣詞,用以停頓,過渡等,在夏爾巴語中有“讓我回憶一下、按古老的傳統”等意。

在中國人的眼中,婚喪嫁娶都是大事,不管是北國還是南疆,不管是沿海的漁村還是雪域的陳塘。漢族地區有一拜天地、二拜高堂。而在陳塘,婚禮儀式卻更加的復雜和繁瑣。

進門之前,新娘的婆婆會祈求神靈賜福給自己的媳婦。用完面疙瘩湯后,新娘額頭會被貼上代表珠穆朗瑪峰加持的“山”字形酥油,新郎新娘會坐在青稞撒繪的十字金剛杵紋或有雍仲符號圖案的卡墊上,接受洛苯法師的誦經祝福。

在喜馬拉雅的南麓和北麓,由于雪山亙古的阻隔,宗教的影響會有所不同,但也有所相通。但夏爾巴的三界觀與藏族民間的“拉、魯、念”的三界觀十分的相似,上為拉界,下為魯界,中為念界,這個三界觀在桑耶寺的儀式中,被詮釋得淋漓盡致。在夏爾巴的陳塘,整個世間照樣被分成了三界,只是這三界的名稱有所不同——念界被稱為贊界。夏爾巴的三界觀更直接,它們被稱為定拉帕贊臥魯(???????????????????????),每界都有不同的“主宰”:拉界為拉迦旺布杰欽(????????????????????????),魯界為魯姆索朗仁增(????????????????????????),中界的為贊交玉瑪杰欽(???????????????????????)。

“夏爾巴”這個特有的名字,長期以來,我們總在登山活動中看到他們的身影。在隊伍中,他們是背夫、廚師和向導,這些標簽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他們的人生故事和文化歷程往往被忽略。本書中,范久輝分別從“夏爾巴的秘境陳塘族源與茹居、村落、民居及生產勞作、生活習俗與人生禮儀、民間信仰及神靈體系、洛苯的傳承與經典、洛苯的儀式、堪卓瑪及其儀式、喇嘛及其儀式”九個章節,圖文并茂的記錄了夏爾巴的生產勞作、風俗習慣、人生禮儀、宗教儀軌等方面的情況。同時穿插田野紀實和專文八篇,將田野工作的點滴趣事娓娓道來,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夏爾巴人在喜馬拉雅秘境中關于生存、斗爭、力量與和諧的生動場景,使這本書在編排上更顯別致。打開這本書,也打破了那些固有的認知,使讀者走進了他們的隱秘的精神世界。

范久輝在書中所描寫的夏爾巴人服飾的特點,給我的印象頗為深刻。夏爾巴人的服飾和周邊的藏族同胞有許多的差異,就夏爾巴女性來看,夏爾巴婦女戴的帽子叫“夏帽宗諧”,它像個倒覆的平斗的四方形,由白色、紅色及其他彩色呢絨布條制成,其正面上方為白色直角三角形布條,相間的是彩色布條。有人認為女性帽飾是夏爾巴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象征:白色布條及帽沿象征著珠穆朗瑪峰及周邊的雪山;平的帽頂寓意為群山環抱著美麗的湖泊;帽頂上的絹花和孔雀翎象征著茂密森林中的各種植物等涵義。我不禁思忖,一頂帽子就可以衍生出這么多的詩情畫意,這說明了夏爾巴在征服珠峰的悍勇背后,也懷有對自然最崇敬和最深沉的愛。

夏爾巴源來自康區的瑟莫崗地區,其先祖在當時的動亂中處于劣勢,為了保留其政治勢力,他們遷徙到西藏的定結縣。本打算在此地定居,但是突然到來的康巴人和原來的土著人在族系、心理狀態和生活習慣等方面均有不同,于是這些康巴人隨即找尋新的住地。他們從定日出發,經歷了極大的艱難越過了雪山,來到了尼泊爾東部無人空谷隱蔽之地——昆貝地區,并居住下來,這部分人在索盧昆布繁衍生息,形成了今天的夏爾巴人?,F在夏爾巴人的主體依舊在尼泊爾,在中國西藏的不足五千人的夏爾巴,主要聚居在聶拉木縣樟木鎮和定結縣陳塘鎮。

從2005年因為徒步穿越的偶然機會結識了好客的夏爾巴后,這15年來數次深入陳塘的范久輝,真正做到了融入當地,從而使得這一部民族志能夠在15年的銖積寸累后,驚艷眾人。陳塘夏爾巴在范久輝“街坊鄰居視角”的記錄下,變得倍感親切而充滿詩意。應該說,這是一本同時具有傳統人類學式田野意味和現代人文探險魅力的作品,為讀者描繪了多種喜馬拉雅文化在高海拔地帶交匯互動的樣貌,同時也向讀者展現了這一區域的多彩文化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獨特歷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會吸引更多人們不斷探尋這塊神秘土地的更深處。

《喜馬拉雅深處》這本書,體現了范久輝作為一名自由學者創制民族志的特點,它更加獨立和民間化,并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色彩。而這個特點是某些學院派學者并不具備的,是值得發揚的。陳塘夏爾巴人的傳統生活,會逐步在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下加速轉型,而他們的儀式信仰,亦會漸趨遺落,因此,記錄的使命刻不容緩。而最終,這份使命由范久輝這個偶然闖入秘境的“外人”擔當,不得不說是一種因緣際會。就此來看,《喜馬拉雅深處》不失為一部精彩的、具有特別意義的民族志著作。

2023年恰好是范久輝滿五十歲的一年,對于攝影師和自由學者來說,這個年齡,正是創作和思考的黃金時代。中國人習慣說五十知天命,憑借與夏爾巴鄉親結下的緣分,憑借著數次深入陳塘的執著和堅韌,我十分期待,在范久輝的鏡頭和筆觸下,更多的陳塘夏爾巴文明,會作為一種人文的饋贈,展現在讀者面前。

(作者張子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文章原載《中國西藏》2023年第3期,內容有增補。)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欧美,久久婷婷精东一区二区三区日本